Current Students
Phd. Students
Tao Chen
(陈涛)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2.06-Pres.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Hybrid Data Center Network, Broadcast Multicast and Unicas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Fei Wang
(王斐)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3.09-Pres.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Cac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Yang Wang
(汪洋) Co-advised with Prof. Yuxi Fu Duration: 2014.05-Pres.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overage Probl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Zhiyin Chen
(陈智殷) Co-advised with Prof. Jian Gu Duration: 2014.09-Pres.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Wireless Coverage Probl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Yuanning Gao
(高远宁) Duration: 2017.09-Pres.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Indexing Design and Metadata Managemen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Zuowu Zheng
(郑作武) Duration: 2018.01-Pres.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Data Analysis |
|
Zhiyao Li
(李之尧) Duration: 2018.05-Pres. Minor: Data Engineering and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Data Analysis |
Master Students
Lei Jiang
(江磊)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6.02-Pres. Minor: Indexing and Query Optimization Project: SSD Index Design |
|
Jiaxi Liu
(刘家玺) Duration: 2014.11-Pres.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Metadata Management and Hash Function Desig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Quanquan Chu
(储泉泉) Duration: 2016.09-Pres.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Bass Model |
|
Xinjian Luo
(罗欣剑) Duration: 2016.09-Pres. Minor: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Project: Metadata Management Scheme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Sherman Hung
(洪轩白) Duration: 2016.09-Pres. Minor: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Project: Basketball Visual Syst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Ailun Song
(宋艾伦) Duration: 2013.12-Pres.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Coverage Probl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Mingding Liao
(廖铭鼎) Duration: 2015.07-Pres.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Information Predic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本科毕业时的感想)还记得两年以前,当时还很胆怯(当然现在也很胆怯)的我想要参与一下科研,在学校的创新实践网上的PRP项目列表中翻啊翻,看到了高老师的名字。后来鼓气勇气向高老师发邮件自荐,面谈,进入了DCE实验室,经过了两年宝贵的科研时光。 两年期间,经历了完整的研究的流程,耐心细致的文献调研,从已有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不断构建和推翻自己的想法,以及对自身的工作完成总结。这两年内,跟随着DCE的组会,学习了四门公开课,了解了组内各种研究方向的细节,同时也讲解了很多次组会,介绍自己阅读的论文、分配的课程和自己的研究,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以忘怀的是高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关心。在文献阅读时,每阅读一篇文献,需要看各种资料来理解它,同时又牵扯出一大堆更多的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些迷茫和浮躁,好在一直有高老师的鼓励。后来找到了研究点时,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想法,然后要么尝试实现时就被否定,要么实现之后发现效果很差,这个时候,高老师也一直耐心的指导且赞赏着我这些幼稚的想法。后来撰写论文时,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的我,几乎是被高老师一步一步带着写,从篇章结构布局到遣词造句,从实验分析到图表说明,从文献规范到亮点展示,手把手带着我改了近十稿,经常陪着我们改到半夜,那时真的十分感动。 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能够观察出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即时进行疏导,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当然了,高老师也是会批评人的,不过不会让被批评的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她的态度总是那么温和,而且对事不对人,总是近乎处女座一样对于我们的研究、论文、PPT等等进行的纠察。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对于我研究中的一个设定一直追问原因,最后这个原因的阐述成为了论文的一个亮点;同样是写那篇论文时,高老师挑着每一句、每一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了各种不符合规范,甚至不符合美观的设定,不得不说,当时是有些崩溃的。但是后来确实也就多少接受了这样一些习惯,渐渐也能预见老师会对我们的内容作出怎样的点评(我想很多同学也是这样),哈哈,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如果说本科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到了大四,就十分懈怠了吧,感到很愧疚。以后好好努力吧。 |
|
Junwei Lu
(卢君苇) Duration: 2015.07-Pres.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Social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Yuchen Xia
(夏宇晨) Duration: 2017.09-Pres.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Social Network |
|
Hao Zhou
(周浩)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6.11-Pres. Minor: SDN and DCN Project: Routing Update and Optimization |
|
Jiahao Fan
(范佳豪) Duration: 2016.07-Pres.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Crowdsens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Qitian Wu
(吴齐天) Duration: 2017.05-Pres.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Chao Wang
(王超)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6.11-Pres.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
Guanhao Wu
(吴关昊)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Duration: 2016.09-Pres.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Data Center Network and SD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Previous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Shuang Wu(吴双)
Currently: Engineer at miHoYo (米哈游) Duration: 2014.07-2018.03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overage and Rout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交大的七年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学到了各种知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这其中,影响最深的肯定是选择高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加入ANL实验室,走上科研之路。在大三的时候,我对科研几乎一无所知,看见周围同学们纷纷进入实验室或者外出实习,在紧迫感的驱使下我向当时教我们《可计算理论》课程的高老师发了申请邮件。从而让我有机会认识高老师,进入ANL实验室,影响了之后所有的人生轨迹。 我还记得在五一节后第一次与高老师面谈。当了解到我对图论和算法比较感兴趣后,她向我介绍了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无线传感网络。当时的我对这一领域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不了解,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因此她首先推荐我先去参加ANL组内论文分享和近似算法培训。在经历了大约一个月左右的组会之后,听着师兄师姐的报告,我逐渐培养起自身的科研兴趣,对研究方向有了一些了解。循序渐进地,高老师开始给我布置一些简单的扫文任务。通过研读相关论文,我渐渐积累了许多背景知识和理论方法,并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课题。 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后,我开始经常与高老师面谈,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讨论适合的研究方法。当时的我基础比较薄弱,思考问题比较跳跃,天马行空。但是高老师总能准确地指出我想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在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研究成果。 有了一定成果以后,我开始进行论文的攥写。第一次写学术论文,还是使用不熟悉的latex工具,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麻烦的问题。然而高老师不厌其烦地帮我们审阅,逐字逐句地耐心修改,甚至陪我们一起熬夜。最终才得以在截至日期前写完,并顺利发表。如今回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辛苦的感觉,只剩下感动。 我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巧,大到课题研究、算法设计的方法,小到论文语法,工具使用,演讲方法等,更是从高老师身上深刻接触并体会到了科研严谨、务实的魅力。因此在最后,我真诚的感谢这四年时光中高老师对我的指导,帮助我在人生道路中克服了大量挫折。同时也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能在高老师这里得到收获。 |
|
Shilei Tian (田世磊)
Currently: Engineer at Intel Duration: 2015.07-2018.03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Relay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时光飞逝,两年半的硕士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看了很多次别人在高老师主页上的感言,想不到这么快就轮到我了。 感谢高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给了我来到WVB组室进行科研和学习的机会。因为我本科没有做过科研,高老师教我如何从头开始钻研一个topic。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老师特有的“扫文”工作,这是一个绝佳的探索相关研究领域现有工作的方法。正是通过多轮的扫文,我才逐渐建立了对无线中继网络的认识,才有了自己的 topic,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高老师除了教我们如何做科研外,还教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告诉我们当走入社会时一些事情应该如何处理。记得第一次当答辩秘书后,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从头到尾分析我做答辩秘书的不足之处,告诉我遇到哪些情况应该如何去做。这让我在那以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比以前从更多方面考虑问题。相信这个会让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感谢高老师这两年半对我的耐心指导与照顾,祝愿高老师桃李满天下,论文多多~ |
|
Yang Hong(洪扬)
Currently: Engineer at Intel Duration: 2014.09-2017.03 (Co-Advice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Data Engineering and Retrieval Project: Indexing Design, Data Center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写到这里,也意味着写到了硕士生涯的句点处。2014年7月,初至交大,第一次进入ANL实验室,第一次参加DCE组会,第一次真正碰触科研,于我而言是个万象复新的开始。那会没有兴趣点,我实诚地从导师那里求了个前辈留下的论文,拎着另两三文章,便上路了。前三月忙于开学琐事,读文章觉得索然无味,于是避而不及。我常将科研世界想象成一棵多根多叉树,耕耘出属于自己的果。我一开始便站在树叶下,明明手握他人的果,入眼却是一片混沌。导师说,任何领域研究的开枝散叶都有其源起,溯明白了源,才能弄请脚步该迈向何处。我将全部参考文献一一翻阅,往上,再往上,开始漫长的寻根之路。次年4月,自己的果萌芽了。初稿在导师的鼓励下投向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TKDE),在接到期刊抛出的大修“橄榄枝”后,便开启了和评委们斗智斗勇的新时期任务。再至来年1月,接收定稿,果终结成。我先要感谢这段岁月,前九个月教会我“打磨”,后九个月教会我“求是”。 我的导师高晓沨副教授,是我十分尊敬的科研领路人。细腻,尽心,严格,谨慎,敏捷,多智,无一不可形容这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尤记得在与期刊评委们博弈的九个月间,高老师指导我进行每个问题的反复揣摩,每处格式的精心调整,每处说辞的小心把握,这才使得修改顺利得以推进。我的论文从选题、写作到修改、定稿,都离不开高老师的谆谆教诲。科研路上的每个脚印旁都有高老师的身影。她从一而终地为每位学生的科研工作认真负责着。高老师指导的数据通信工程组(DCE)是观点冲撞的舞台,思维纷飞的沃土。它教会我潜精积思、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感念高老师,祈盼桃李满膝,科研常青。 |
|
Yan Yan(颜艳)
Currently: Engineer at Morgan Stanley (摩根士丹利) Duration: 2014.09-2017.03 (Co-Advice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Content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交大两年半读研中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有高老师这个导师了。进组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做科研,但是毕业时,我已经可以组织一个科研小组的组会工作,并且有自己一作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了。犹记得刚进组时,我是组里第一个做社交网络方向的学生。高老师在和我single meeting时诚实诚恳地和我说,社交网络预测是很新的领域,她不敢自称有经验,但是她会和我一起研究,在此基础上尽她所能给我指导。事实证明,高老师做到的更多。她是真正授人予渔,真正去教人科研的方法。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是否接触过这个研究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研究方法,从而无论换什么方向,都能很快入门。 除了科研上,高老师在授课上的用心也着实让我佩服。记得第一次上高老师的英文算法课时,就已被高老师流利的英文口语和从不磕绊的思路折服。而后来在single meeting中,高老师居然提到,她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还不够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比如语音语调上,这我让对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高老师的课件制作精良,授课清晰易懂,这也是往届毕业生友情推荐的。从中可以看出高老师在教学上也充满热情。 高老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于学生的老师。她感慨自己读博士的时候因为没有人教授她科研的方法,所以走了很多弯路。所以当她现在知道如何去做好科研的时候,她倾尽全力教给她的学生,真心地希望他们能走得更顺,走得更远。感谢高老师两年多来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希望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ANL实验室,选择高老师,最好来读博士:) |
|
Xudong Zhu(朱旭东)
Currently: Engineer at Hypereal Duration: 2013.03-2017.03 Minor: Wireless Ad-Hoc Networking Project: Clustering, Coverage, and Algorith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Yatao Zhang(张雅涛)
Currently: Engineer at Huawei (华为) Duration: 2014.03-2017.03 Min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Honglin Sun(孙红林)
Currently: Engineer at VIA Technologies (威盛电子) Duration: 2015.03-2017.03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Influence Propaga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很荣幸来到高老师实验室学习,这里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有着严谨的学术作风,有着温馨的师生情怀,有着珍贵的同学情谊,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老师的悉心教导以至于我能成功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除此以外,在工作中老师也给予我很多启示,实验室的伙伴们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我受益良多,因此,在实验室里我硕果丰收,感谢2年的实验室学习生活,感谢高老师给予谆谆教诲! |
|
Jun Li(李军)
Currently: Engineer at iQiyi (爱奇艺) Duration: 2012.03-2016.03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Dominating and Coverage Probl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交大的七年时间里,虽然经历了许多磕磕碰碰,弯弯绕绕,但我依然是很幸运的。我总能在合适的时机碰到对的人,高老师便是其中之一!大三时候的我,对科研一无所知,只看见周围同学们一个个地进入实验室,自己便学着他们在学校官网上填报了一个 PRP。这让我有机会认识高老师,认识 ANL实验室。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地举动,影响了我之后在交大的所有轨迹。 记得第一次见高老师,她在了解我理科的背景之后,给我选择了一个适合我的研究方向——最小连通支配集问题(MCDS)。当时我对无线网络没有半点基础,对那些抽象的 NP, NPC 概念更是一脸懵逼。于是,她给了我一个 chapter 让我回去阅读。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科研,所以在确定题目之后非常兴奋,心想势必要做出点成绩来! 在了解问题背景之后,我开始对 MCDS 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之后变开始它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那个时候高老师带的学生还不多,所以我被要求每周至少两次 meeting 汇报进度。这个 meeting阶段很重要,当时我差不多每次去见她,都会有不同的思路,在和她的 meeting 之后,可以对这些 Solution 做出科学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高老师表现出非常好的耐心,每次 idea 被证明是错的时候,她的鼓励让我得以继续坚持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个时候我还不明白,因为觉得没有彻底解决 MCDS 问题,但是据高老师所说,那个时候取得成果已经是很好的了。于是,我们开始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然是第一次接触科研,自然这也是第一次写论文。以前写论文都是用 office word 写的,在被告知是要用 latex写的时候,我又懵逼了,因为以前完全没听过这个啊。对于科研,高老师的态度是严谨的,对于论文的撰写,其要求更是超级高。由于担心出洋相,在写论文的第一遍的时候,我其实是在 word 中写好的,然后 copy 到 latex中(相信不少师弟师妹们也干过这种囧事)。第一次交稿的时候,心里紧张兮兮,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高老师的表扬,说论文逻辑性很强。作为一名年轻的导师,高老师总能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这让我们压力骤减。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熬夜赶论文。现在每次想到这些场景,感受到的不是当时有多么辛苦,难受,而是满满的感动。因为高老师是和我们一起熬夜改论文的啊。绝对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拼的女导师! 高老师真的很关心她学生们的发展,记得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她主动将我和计算机系两个大神组成一个队伍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并最终拿到M奖。在交大待了这么久也没有想过能获此殊荣。在遇到高老师之前,我的本科生活显得非常平庸。经过她的指导之后,我发现大学的日子原来可以这么光鲜。从那个时候起,各种荣誉称号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周围同学曾为了写毕业论文发愁,而我却凭着大三下发的三篇文章,无悬念地拿到A+的答辩成绩。大学的后半场,因为遇到高老师而变得特别顺利。 在保研计算机系的时候,高老师不怕麻烦,为我各种奔波。现在想来,能为学生做到这种份上的导师,真的不多。真的非常荣幸,能成为高老师在交大的第三个研究生。在和高老师相处的日子里,如果要选一句印象最深的,那绝对是: “不要以为我们关系铁,你就可以这样啊……”时光飞逝,一切都仍记得那么清晰。 |
|
Yongtian Yang(杨永添)
Currently: Engineer at NetEase Guangzhou Duration: 2012.09-2015.03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Indexing Design, Data Broadcas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还记得两年半以前的夏天,30多度的高温,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背着行李包,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而今天,也是这样一个包一个箱,就要离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陌生的是上海这个城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去的地方寥寥无几,甚至是外滩这样有名的地方,也是最近这段时间才去的第一次。这自然是我人比较懒的原因。熟悉的是这两年遇到的很多人。 记得刚来的时候,实验室才刚刚起步,我与小蒋的位置都被安排在理论实验室上,虽然有种比较“坎坷”的感觉,但是在理论实验室里面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包括杨非,算法大神张弛豪等等......那时候,自己从一个科研的门外汉通过看论文,高老师的指导,开始慢慢地对它有一些熟悉。 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有一次中午高老师跟我说她最近论文好几个deadline,已经有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了!当时我真切地感受到科研成果不是某些天才灵光一现得来的,而是由很多的平凡的科研工作者一点一点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也是在这一段时间,我第一次抱着高老师还有陆欣的大腿通宵写论文,论文中不中那是后话了,但完成一篇论文给我的成就感是以往其他事情都比不上的。 在第二年的三四月份,高老师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我作为高老师的第一届学生,自然就搬过去了。在新的实验室里,各种设备都是新的,条件比之前也好了很多,其他的人都是自己实验室的同学,平时也有比较多共同的话题。但是自己还是常常会想起刚刚来的那段时间,虽然条件比不上后来,但那一段经历对我影响最大。 在新的实验室里,来了许多新的同学,李凡,孟笑,梁万超等等,但没过很长时间,他们就走了,去世界的其他地方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就算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离别总让人有些伤感,因此教师可能是这个世界最让人伤感的职业,虽然每年都能迎来一批新人,但同时也要送走一批旧人, 虽然如今通信行业非常发达,大家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联系,但那毕竟有些不一样。 而在今天,我也成了被送走的人。之前几天一直忙着办各种手续,收拾行李,寄行李等等,还没来得及伤感;走的前两三个小时,还跟往常一样和李军在五餐吃了一顿饭,这次是在新开的餐厅吃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走意味着什么。 直到雅涛把我送到地铁站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也要走了。 在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向学校的方向看了一下(当然希望我没弄错方向),心里说了句谢谢,谢谢大家陪我度过这么有意义的两年多。 |
|
Zhihui Jiang(蒋志会)
Currently: Engineer at Google Seattle Duration: 2012.09-2015.03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Cache Optimization, Data Center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十分感激高老师在我读研这两年半对我的指导!高老师不仅教授我科研的秘籍,而且教导我如何做人,赋予我终生受益的为人之本!两年半以来,高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高老师组里的这段时间是我各个方面成长最快速的两年!感恩在高老师DCE组的这段辛苦、难忘又快乐的青春岁月,终身铭记! |
|
Bo Cao(曹博)
Currently: Engineer at NetEase Hangzhou Duration: 2012.09-2015.03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Traffic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Tao Liang(梁涛)
Currently: Engineer at HUAWEI Wuhan Duration: 2012.09-2015.03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Traffic Balancing and Optimiza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Grade 2014 --
Luoyao Hao (郝珞尧)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ation: 2015.12-2018.07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Multimedia and D2D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从大二就加入了高老师的WVB组,两年半多的时光里,我见证了许多学长学姐学有所成走向人生的新阶段,也见证了实验室规模从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小玻璃房扩大到四十人集中在大教室。在高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我逐步完成着自己的一项项实验室工作。最开始的大创项目有学长带领,让我第一次接触有关的课题研究;后来我能够自主和高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在高老师的鼓励下,我扫读了很多论文最终找寻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也是这种过程让我一点点走进了科研。 高老师是我学术上的启蒙导师,是我科研的引路人。WVB组也是我追求科研的摇篮。高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和文献整理,如何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如何对文章和结果进行精雕细琢,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亲自接触投稿和修改论文的过程,让我不仅知晓了科研大致的条条框框,也对其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追求。也正是这些经历和收获指引着我继续追求学术研究,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实验室的日子是我大学生活中付出和收获都非常大的时光。在毕业之际,我十分感谢高老师对我学术道路上的启发与教导,这些都是我在接下来学习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祝愿实验室所有的同学们前程似锦,愿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硕。 |
|
Tianxiang Gao (高天翔)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 Duration: 2016.02-2018.07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Projec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这几天就要离开交大了,各种毕业离校事项繁杂琐碎。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回首过去的四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渐渐地浮现于眼前。 大二寒假,多方咨询打听,我加入了高老师的DCE实验室参加了大创项目。在DCE的两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定期与高老师的个人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衍生出了很多创新的想法;每周定期举行的组会,给予了我一个难得的平台去见识和吸收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每学期好几次的presentation,快速地提升着我的学术表达能力;阅读和撰写paper,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科研的魅力,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后来我又加入了新组建的SNA小组,具体从事了有关社交网络方面的研究。 高老师是我本科生涯最重要的老师,带我从无到有接触到了科研。从一开始的选择方向、构建知识体系,到阅读学习前人硕果,到融会贯通、变通创新,再到成果总结、撰写论文,这一路下来,高老师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我科研停滞不前的时候,高老师总能指点迷津、给出极富远见的建议;在我撰写论文的时候,高老师会细心阅读,耐心修改;在我犯错的时候,高老师也会及时指出,鞭策着我不断成长;在我申请出国的时候,高老师抽出宝贵时间,帮我阅读和修改相关材料……我仍然还记得,因为一篇论文我和另外的小伙伴和高老师在一起通宵。高老师高超的学术水平、严谨负责的态度、高尚的为人,使我终身受益! 最后,真诚地感谢高老师!您的教诲,我会一直铭记于心。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也感谢DCE和SNA的小伙伴们,十分庆幸能认识你们!祝前程似锦! |
|
Chenlin Liu (刘宸林)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Duration: 2016.09-2018.07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Social Crowdsourc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进入WVB之前,我还完全没有将CS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实感。最开始进入交大我是选择的机械专业,可是学习了一年之后,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学习信息竞赛的时候没日没夜的敲代码的日子。我就想,既然都选择了工科那我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于是毅然决然的申请了转入CS系。幸亏当时CS系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热,凭借我不算优秀的成绩我也顺利的转了专业。 作为一个懵懂的CS新人,我也跟随着潮流在大二结束的时候寻找实验室来加入。由于高中的竞赛经历,我对自己的算法方面的基础还比较有信心,于是就选择了高老师的WVB组,希望能继续从事算法方面的研究。刚进组的那个学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学期,高老师组织了一个新的crowdsourcing研究小组,作为科研领域的萌新,我们一共8个人,花了5周的时间刷了1000多篇相关的paper,平均每周都要看25篇以上。通过那段时间的训练,我们不仅全面了解了这个领域的各种话题,还对科研这件事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我要感谢高老师这些年让我们看的paper,也要感谢自己没有知难而退,这段经历可以说为我最终论文的发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WVB的另一大收获就是自身的表达能力。我刚进入WVB组是要用英文讲组会的,这对当时的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在WVB讲的第一个组会是我准备时间最久最认真的一次,真的做到了熟练背诵的地步。高老师每次在我们讲完之后都会夸奖并鼓励我们,让我们有动力去更好的准备下一次组会。按照每学期三次的数量,我在WVB里也一共讲了十几次组会了,这些presentation的经历也让我能够更流畅,更自信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6月份的最后一次讲组会我还让同学帮我拍照来留念,因为对我来说讲组会真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最后,高老师两年间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最大的收获。虽然高老师平常是以夸奖和鼓励为主,但实际上是一位在科研上要求非常严格的老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高老师是我大学期间遇到的最有责任心的老师,她经常陪我们通宵改文章,我有时候在凌晨一两点给高老师发消息,她马上就回了,第二天早上八点她又继续回复我文章上的问题,可以说是真正的起早贪黑了。 到了大四下,我选择继续在高老师这里坐毕业设计。由于之前两年的大量积累,我的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定的比较顺利,很早就决定做crowdsourcing相关的内容。在一次组会上,我在介绍了自己毕设方向之后,突然觉得很靠谱,就和秦格华开始了讨论,没想到我们俩思如泉涌,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基本的建模。可以说,两年的积累没有白费,真的做到了厚积薄发。 然而对我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还是论文写作的过程。我本身英文水平不算好,又没有论文写作的经验,写起文章来真是挤牙膏似的。那段时间楼下小卖部的老板都认识我了,因为我每天12点固定去买一瓶红牛或者咖啡,然后开始没日没夜的肝。最终,我还是按照高老师的“一篇高质量论文”的要求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 回过头来,我真的非常感谢高老师的push,6月中旬大家都玩的开心的时候,高老师push我将论文修改完成之后投稿到icsoc。本来我自己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最终中稿了。不论我今后会不会继续学术,这篇论文的发表经历,以及过程中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与态度,都对我的未来大有益处。我终于可以自豪的说出,我所做的是computer science,是真真正正的科学! 不过,希望高老师以后也能再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多休息多锻炼,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嘛。最后祝高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希望WVB的学弟学妹学长学姐们鹏程万里,WVB的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
|
Gehua Qin (秦格华)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Duration: 2016.09-2018.07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Crowdsourcing and Crowdsens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转眼来到了要和WVB告别的时间,曾经多次看过学长学姐们寄语的我,也将在这个七月离开WVB,离开ANL,写下一段话来纪念这段时光。 大三加入WVB时,我作为一个迷茫的CS学生,对科研和未来去向都并不清楚。在咨询同学后,我通过PRP加入到了高老师的团队,开始了一段难忘的研究时光。在第一个学期里,高老师带领我们阅读了大量的论文,在周二晚的小组会甚至有过从六点到十一点的超长待机时间。海量的文献阅读表面上占领着我的课余时光,也在悄悄增长着我对研究话题的理解和认识。在后来的研究中,曾经阅读过的文献帮助我找到了可做的topic,也为我在解法和实验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过实际上加入WVB最重要的收获是学习到了认真的价值。从每次组会上给出的建议,论文选题时的指导,到论文撰写中的检查,高老师都以身作则地为我树立了榜样。过去的我总是疏于细节,但是在高老师一次次的教育后,我终于养成了对细微处的敏感,在每一个地方都力求无懈可击。这样的训练让我很感谢与高老师的相识,她的耐心指导使我在科研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WVB我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每周的大小组会上各位都分享着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成果,互相交流最近的进展。这里始终让我有一种团结的集体感,在生日时收到的大家的祝福更是美好而难忘的经历。虽然随着时光推移,老面孔逐渐离开,陌生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但是在WVB的时光是我本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祝愿学弟学妹们在WVB收获更多,也希望WVB在高老师带领下越来越好! |
|
Shijie Ge (葛世杰)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Duration: 2016.02-2018.07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Project: Geographical Indexing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是大二下进的DCE组,那时候没有接触过学术科研,也没有看过学术性论文,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在扫了一些文章后给自己定了地理文本综合搜索的方向,和丁鹏学长和姜金铭一起做之前的学姐留下来的工作。虽然最后我们的工作没有能够投稿,但这两年的研究工作让我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和整个科研的流程有了很全面的了解。总结下来我觉得我和老师见面聊进展的次数太少了,导致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摸索,碰了很多次壁。所以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一定要多和高老师meet,沟通进展,老师还会有许多新的idea提供给你们。 最后毕设改论文的时候,高老师跟我和刘开晨深夜长谈了一次。回去之后我回顾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感觉态度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什么事情都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有些任务可能态度端正,一板一眼地做完不仅耗时短,而且质量高。如果总想着糊弄,可能要拖很久而且最后也完成得不好,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谨记这一点。 真的很感谢高老师这两年对我的栽培。高老师真的是一个十分认真负责的老师,她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我的榜样。DCE组的氛围也很好,每周三周五的组会虽然有时候要顶着雨骑车赶过去,但坐到屋子里听几位同学讲pre能感受到大家的学习热情,自己也受很大鼓舞。最后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多找高老师meet! |
|
Kaichen Liu (刘开晨)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Duration: 2016.02-2018.07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Project: Geographical Indexing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又到了毕业季,心中有太多对ANL实验室的不舍。加入ANL实验室的两年,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科研小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交大毕业生。刚刚进入DCE实验室时,我和王超、葛世杰等同学组成大创小组,共同进行用户检索行为分析。在大三的寒暑假,我很幸运参加了高老师的数学建模培训,并在美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四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 参加了两年的DCE组会和索引组会,我有幸聆听了学长学弟和同学们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通过组会演讲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我很感激实验室让我能够有机会认识这么多可爱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氛围令人难忘,我会永远记住大家,期待大家未来能够经常联系。 一路走来,尤其要感谢高晓沨老师对我的培养与教导。感谢您在科研道路上对我的指引与启发,感谢您在学业和竞赛过程中对我的鼓励与指导,感谢您在工作生活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呵护。本科的科研过程中,我最大的失误和遗憾就是没能长时间频繁地找高老师meet。在给我们审核毕设终稿的当晚,高老师跟我和葛世杰进行了一次长谈,让我受益匪浅。高老师告诫我们平时做事情要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在科研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经常保持和导师沟通。高老师也跟我们分享了她能够每天坚持高强度工作的秘诀——兴趣,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与能量,我想这也是高老师能够在寒暑假放弃休假,坚持为同学培训数模的原因吧。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向高老师看齐,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在学习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术的热忱。 在临别之际,高老师叮嘱我到了美国要照顾好自己,让我感受到高老师对我,以及对每个毕业生的爱和关怀,无论是在国内继续读研还是出国留学,我们都是ANL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会永远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并为实验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与高老师达成约定,期待未来能够在硅谷与高老师相见。 在这里衷心祝愿高老师和实验室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万事胜意,祝各位实验室的同学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祝ANL实验室越办越好,越办越成功! |
|
Jiacheng Luo (罗嘉诚)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Duration: 2016.09-2018.07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Projec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四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之间就成为了过去。在四年中,我遇到了许多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老师,也遇到了许多能共同勉励的同学。大学前两年,在不算繁重的课程之余,我体验了从学生组织到学术讲座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视野得到了拓展,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到了大三,我加入了先进网络实验室,想尝试一下科研工作。我在高晓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交网络方面的研究。在实验室里,我跟着学长学姐和同年级的同学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阅读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并参与了一个科研项目。这段经历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全面的认识,也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和素养。也非常感谢高老师的耐心帮助、严格要求和经验故事的分享。四年时光虽快,但也充实,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
|
Yiming Zhang (章一铭)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Brown University Duration: 2016.09-2018.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直到真正要离开交大,我真切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因为我舍不得在交大经历过的一切。回望四年,我非常感谢周围优秀的同学和导师,尤其要感恩我加入的实验室DCE组。 我大三加入DCE组,可以说半数的本科生涯里都留下了DCE组的痕迹。学长学姐耐心的指导帮助我入门科研,高老师追求卓越的性格帮助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共同成长。在这里我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阅读学术论文,第一次尝试撰写论文,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等等。同实验室优秀的同学也对我有积极的影响,在优秀的环境下,的确会让我自己变得更好,当我达成一个小目标时,又会树立起下一个目标去追寻。 毕业以后我将去Brown University攻读研究生,我相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作为DCE组的毕业生,希望能够成为未来学弟学妹的榜样。 |
|
Shunjia Zhu (朱舜佳)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Brown University Duration: 2015.07-2018.07 Minor: Network Optimization Project: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时光荏苒,我在交大的本科生阶段就这样过去了。在这四年中,我学到了太多太多,成长了,也进步了,成为了一个合格的CSer。 回忆过去四年,我觉得我做的最有意义的决定就是在大一结束的时候通过PRP项目加入了anl实验室,加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实验室的三年中,我收到了老师和和各位同学诸多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我依稀记得,在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王昊天学长和田世磊学长一起手把手带我入门,我也记得我第一次在组会上做演讲时候的紧张和窘迫,我还记得那一个个在论文截稿DDL前奋斗的夜晚。这些经历都构成了我大学四年中难忘的回忆。 现在,我要离开了,我将会永远怀念在ANL的日子。祝福ANL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
-- Grade 2013 --
Renxuan Wang (王仁轩)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Duration: 2015.05-2017.07 Minor: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Project: Metadata Management Scheme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大二下学期,我在䇹政项目导师列表中第一次看到高老师的名字。高老师很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了DCE的第一次组会,并极力帮助我准备立项。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以男生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立项答辩阶段,并进入了DCE实验室。从对数学建模一无所知,到能信手拈来地进行理论推导;从写一页论文都憋得抓耳挠腮,到毕业论文写了六七十页还觉得意犹未尽;从初入实验室时一脸茫然听组会,到后来游刃有余地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成果。在DCE这两年多的时间,是一段让我下至写作、演讲,上至科研能力上的全方面升华的时光,必将让我终身难忘。 高老师是我学术学习上的启蒙导师,也是我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老师。从跟着老师的指引选择课题,到文献调研,以及后期论文的反复修改,高老师的指导和引领贯穿始终。当我思路阻塞不知该往何处努力时,高老师总能指点出方向;当我为严格的论文撰写规范心力交瘁时,高老师陪我熬夜,为我逐句地修改;当我为自己做出一点成果沾沾自喜时,高老师会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醒我永远可以做得更好。在我准备出国申请材料时,高老师帮我反复修改推荐信,让我的材料看起来更有竞争力。在她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许多理想的名校。高老师的科研能力让我受益匪浅,而她的人格魅力更是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毕业之际,DCE组已经由曾经东309的玻璃房壮大到了现在坐满整个大教室,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令人瞩目。再次感谢高老师对我的帮助,祝愿DCE能在高老师的带领下越办越好,也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在DCE组留下难忘的回忆。 |
|
Haotian Wang (王昊天)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Duration: 2015.04-2017.07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Relay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加入高老师的实验室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如果说大一、大二两年是打基础的两年,那么在高老师指导下做科研便是提升与进阶的时期。从最初因为莙政项目加入高老师的实验室,开始接收高老师的指导,她的认真与严谨在一开始就深深影响着我,指导我写项目申请,做展示,一字一句地为我批改,调整每一页的插图与文字;在开展课题之后,高老师一直都耐心地指导我,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在论文投稿前,认真地帮我重新梳理文章,润色语言,也教会了我很多写作的小技巧,这些都让我在本科阶段得到了一些好的科研成果。在这里我想感谢高老师,对我这两年来耐心、细心的指导与教会,让我从一个对科研只是想试试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对科研不会产生惧怕,敢于挑战的勇者。 在毕业之际,十分感谢高老师在这两年对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启发与教导,也感谢高老师十分信任我,让我承担莙政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担任助教工作,这些都是我在接下来学习生活中的高贵财富。同时,我也要感谢所有ANL以及WVB的同学,感谢他们给予了我另外一种大学生活,让我和很多学长、学姐成为了朋友。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帆风顺,祝愿高老师能够引领更多的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
|
Xiao Ma (马骁)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uration: 2015.12-2017.07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Bayes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最初,抱着水一个大创的心态,我加入了DCE实验室。然而,完全没有料到的是,在DCE我一呆就是两年。两年时间,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组会讨论,进行了十多次presentation,学习了四门公开课,我从一个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人。在DCE的这段日子,我的科研能力不仅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和提升,也使得我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得到了升华。 高老师是我大学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之一。她是一个严师,却也是一个以身作则,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人。她总是在办公室呆到很晚,和一个又一个同学进行讨论,为我们拓宽科研上的思路;她十分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一字一句地帮我们修改论文,规范格式,提出十分可靠的建议;她在我申请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文书和推荐信,让我的材料看起来更加有竞争力。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投稿前,高老师拖着病体,熬夜帮我修改论文;之后刚从手术室出来,恢复了意识,便立刻帮我们检查毕业论文,提出了许多许多的建议。她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我们指导,她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此我也想向高老师道一声谢谢,也愿DCE能越办越好! |
|
Jialiang Cao (曹家梁)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Duration: 2015.07-2017.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回想大学经历,很庆幸自己进入了ANL实验室,遇见了高晓沨老师。是高老师将原本是门外汉的我引入了科研的大门。我从原本的对网络和数据领域一无所知,到逐渐能够自己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及至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这些恐怕都是三年前的我不敢想象的事。而这都与高老师和实验室同学们的帮助分不开。 高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来自学术上,也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比较容易犯拖延症,而高老师对于进度的把控比较严格,时常让我们做好清晰的计划安排,并建立各项时间节点来确保进展的顺利。在高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在努力克服拖延,我会安排好进展计划和时间点,从而最大限度确保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另外,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和每学期组会上至少2-3次的演讲练习机会,无论是PPT制作,内容的串联,还是演讲的进行,都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也确保了我毕设答辩的顺利进行。 在ANL实验室的两年时光中,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都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大家一起分享大学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解决了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回首大学,在ANL实验室的三年毫无疑问是我大学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有些难以释怀。希望大家将来前程似锦,祝高老师桃李芬芳! |
|
Boyuan Kong (孔博源)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CBerkeley) Duration: 2015.07-2017.07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Cross-Platform Analysi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渐入夏季,燥热的柏油路上,弥漫着考试周的紧张气息,也夹杂着些离别前的不舍。留在交大的日子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回首过去的四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渐渐地浮现于眼前。 大二暑假,多方咨询打听,我加入了高老师的DCE实验室。在DCE的两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定期与高老师的个人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衍生出了很多创新的想法;每周定期举行的组会,给予了我一个难得的平台去见识和吸收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每学期好几次的presentation,快速地提升着我的学术表达能力;阅读和撰写paper,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科研的魅力,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 高老师是我本科生涯最重要的老师。从一开始的选择方向、构建知识体系,到阅读学习前人硕果,到融会贯通、变通创新,再到成果总结、撰写论文,这一路下来,高老师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我科研停滞不前的时候,高老师总能指点迷津、给出极富远见的建议;在我撰写论文的时候,高老师会细心阅读,耐心修改;在我犯错的时候,高老师也会及时指出,鞭策着我不断成长;在我申请出国的时候,高老师抽出宝贵时间,帮我阅读和修改相关材料……我仍然还记得,去年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高老师还和同学讨论到了快10点。高老师高超的学术水平、严谨负责的态度、高尚的为人,使我终身受益! 最后,真诚地感谢高老师!您的教诲,我会一直铭记于心。祝您一切顺利!同时,也感谢DCE的小伙伴们,十分庆幸能认识你们!祝前程似锦! |
|
Sha Li (李莎)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Duration: 2015.12-2017.07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User Behavior Model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来到DCE一年半,在同级的同学中算是科研起步比较晚的,但是蜕变的过程却是相似的。开始进组的时候,追逐的是组内学长学姐的步伐。为了看懂一篇论文,往往要追溯到好几篇论文,辅之以各种维基和课程ppt。在这个阶段,DCE的组会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组会上的课程,带领大家以系统的方式学习相关理论,为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当你了解一个模型的本源的时候,面对论文中的各式变体,就能会心一笑,迅速领悟了。 组内假期扫文的规定也变成了我自己的习惯。扫文就是阅读大量的最新的来自于顶尖会议和期刊的工作,了解他们的课题和切入方向。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像一张地图,有人在开拓新的疆域,有的人在突破现有问题的难点。广泛的阅读能够给你一个全景的印象,有助于找到自己的方向。 感谢DCE的伙伴们,大家都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成果,愿意讨论和探究。虽然自己只做了一个方向的工作,但是往往像是参与了很多项目一样,有了多方面知识上的增长。开组会的时候,大家也都会认真倾听,甚至半途就会想到新的思路开始探讨可行性。 并不是每一个idea都能最后成型,这也是科研的常态。每次有新的想法,自己总是不免激动一番,然后拿去和高老师讨论,在细化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甚至动摇到整体方案的设计。如此反复,直到最后找个一个可行的思路,推导理论公式,做实验。拿到结果的时候,高老师也会继续追问,有没有不符合预期的地方,有没有改进的空间。从本质上讲,发论文不是最终目的,研究本身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高老师对于论文修改和展示ppt的细心程度就不必赘述了,大家都讲了很多深夜改论文的故事。我曾经和实验室的同学笑谈,如果拿论文给高老师看,大概能推测她要改什么地方,所以不如自己先改好。这种外部的要求,会渐渐变成自己的要求。 一年半之前,我还是看着高老师主页踌躇的小白,没想到现在自己的名字也有机会留在这个页面上,并且能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我还会继续我的探索,也愿学弟学妹们能开启自己的研究道路。 |
|
Qing Dong (董卿)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Duration: 2015.04-2017.07 Minor: Geographical Search Project: KNN for Road Network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2015年4月,我第一次接触到高老师和DCE实验室,在DCE实验室,我参与了PRP项目和毕业设计工作。在高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对研究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一开始我总认为扫文是例行工作,没有什么意义。但当自己的研究慢慢进展时,我才发现阅读足够的文献的重要性。在论文写作上,高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如何将逻辑理清,如何将重点突出。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高老师在病中仍然不厌其烦的帮我一稿一稿的修改论文,这种负责和敬业的精神将会让我一直铭记。 同样,在这段时间中,我也不断在组会上进行学习和分享,从一开始的逻辑错乱到现在可以自信完整地表达内内容。我不仅从DCE其它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同样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钦佩高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勤奋,在DCE的时间有限,但是她高度的专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去创造更好的学术成果。同样,高老师也在不断关注这每一个同学的进步和发展,高老师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写了推荐信,也对我们给了很多出国指导。非常感谢高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希望DCE能越办越好! |
|
Tao Liao (廖韬)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SJTU Duration: 2015.04-Pres. Minor: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Project: Caching Technology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大二将要结束的时候,在同学的介绍下选择了高老师的PRP,然后在那个暑假小学期正式加入DCE组。记得当时组里还只有十个人左右,东309的小玻璃房就能满足组会需求。两年过去了,如今的DCE组,已经成长为大教室都装不下全部人的大实验组了。最初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跟随学长延续前辈的研究,开始的半年我是在茫然中度过的,听不大懂组会,看不大明论文,对于相关的研究工作也一窍不通。但努力总有收获,知识的体系在混乱中逐渐建立,科研的路标也慢慢地在心中显形,终于是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一路走来,无论是论文写作、演讲报告还是科研能力、学术知识都得到了升华。这所有的改变都离不开高老师的指导和实验室同学们的帮助。 高老师是我科研方面的领路人,是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细腻严谨、尽职尽责、知识渊博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老师的刻苦拼搏也让我深深叹服,从她身上能看到一种生命奋发的光辉,这也激励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进。老师事务工作繁忙,却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与学生经常沟通,无论是科研思路还是论文修改等,她都能耐心细致地逐一指导。她的指导也贯穿于我这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我获益匪浅。科研之外,高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关心学生的老师,也非常乐于帮助学生应对各种问题。在我升学的相关事务上,老师也给予了不少建议和帮助。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还得知了她在今后培养学生的方式上还会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人生规划,提供不同的引导。老师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业,也是新的开始,感谢老师的指导,这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在此,我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祝愿DEC组蒸蒸日上,硕果累累,让每一个有幸融入的人收获成长,留下辉煌。 |
|
Qiwei Tang(唐颀伟)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Nanjing Univ. Duration: 2015.07-2017.07 Minor: Indexing and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Two Layer Index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进入DCE组两年了,这两年过的很快,两年中,成功过也迷茫过,它给我带来的是一段与上课、考试完全不同的经历。 刚进组的时候,还是大二的暑假,那时我从未接触过科研,第一次跟导师meet,导师说了许多从未听过的概念,给我交待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的任务。从一开始,高老师就很器重我,尽管我对任务的细节不是很了解,但这是实验室第一次在亚马逊云平台EC2上做实验,这种实验方式取代传统在单机、虚拟机上跑实验,是一次质的进步,而将这样的任务交给刚进组的我,让我当时很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过几天,就通知我讲第一次组会,那时我很认真地阅读组会时要讲的材料,制作ppt,用了快一周的时间,那次组会在电院3号楼的玻璃房,尽管内容不算难,上台讲课时还是挺紧张,讲完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来洪扬学长告诉我,我是第一个刚进组就讲组会的。 那个暑假,我和洪扬就像搭档一样做在EC2上的实验,他是一个很细心、做事很认真的人,他给我的第一份资料就是他整理的我需要看的相关论文,论文不多,只有6篇,都是关于双层索引和数据中心网络的,还附带了一个文档包含每篇论文的备注。接下来几天,他给我讲解RT-HCN论文,这篇论文我看了几天都没看懂,讲解后我终于领悟到论文的设计,这是我第一次读懂一篇论文。那时的感觉是,RT-HCN的设计虽然涉及不少模块,但每个模块不算复杂,整体的设计颇为巧妙。接下来的几周时间,我开始实现它。那个暑假,我一个人在宿舍,学校空荡荡的,每天过的很自由,却又有点单调,但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每几天都会有新的进展,就这样慢慢程序写出来了,运行了,修改了,调试正确了。最终的实验结果并不怎么让人满意,它暴露出RT-HCN设计中的严重缺陷,而我们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过这个设计在某些性能指标上确实有优势,讨论的话题又十分新颖,所以被录用了。 论文的录用让我感到喜悦和意外,不过在这之后确实有种“失业”的感觉,因为录用了意味着再修改也很难有什么成果性的收获了,除非有某方面的突破能再发表一篇文章,之前想做的RT-HCN的改进也就不了了之了。在实验室里后来的这段时间,一直循规蹈矩地跟着组会、讲课等等,尝试过一些方向,比如布隆过滤器,GIS等等,不过都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平时有课、有实习,科研方面便止步不前了。不过这段时间也有一些收获,之前是跟着学长做事,后来在实验室里看到了如何寻找感兴趣的方向并一步步形成自己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过程。跟我一起进组、比我晚进组的同学也陆陆续续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成果,组会他们介绍科研的时候我听到了他们研究各个有趣的课题的思路。 去年,我们送走了研三的学长,在我们进实验室时,他们还是研二,是我们的表率。时常我还能想起洪扬学长细致、娓娓道来的演讲,颜艳学姐绘声绘色地介绍social network,雅涛学长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抽象、专业的概念……他们走后的组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组会上再也没有他们出色的报告。一晃又是一年,轮到自己与实验室告别了。 刚进大学时,我特别想研究计算机图形学,而进入大学后,我意识到图形学的许多研究已经成熟,似乎现在再进入这个方向有些晚,刚进实验室时,大数据的概念开始变得家喻户晓,在实验室里知道了许多数据中心网络和分布式索引的知识,大三的时候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决定研究生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说在实验室这2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真正在自己研究的方向做出点东西来,像RT-HCN的第一版作者李凡那样设计出高效的双层索引结构和索引算法。如果能设计出自己的算法,这2年结束的会更圆满一些。不过科研不易,在茂密的丛林中,不知何时能找到巧妙设计的踪迹。 新的一期组会又开始了,学弟学妹和保研的同学在组会上做着有自己特色的报告,今年ANL实验室的文化衫主题是“洪流”,实验室的人也在这洪流中,带着他的课题,从起点到终点,再到消失在洪流中。 |
-- Grade 2012 --
Rui Yang (杨蕊)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Duration: 2013.12-2016.07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Camera and Facial Coverage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和高老师结缘是在大一的离散课程,当时高老师用Latex为我们准备作业,在考前提供了详细的Checklist,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严谨、专业的印象。再加上被高老师制作精美的课程网站吸引,我在大二选择PRP项目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申请了高老师作为我的导师(当时很忐忑,怕被刷掉)。虽然至今为止开始科研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还是一个科研方面的小菜鸟,每次准备和高老师Meeting时候的忐忑,Meeting过程中所受到的指点,Meeting后反思时的豁然开朗,都让我觉得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即使我一直懵懵懂懂,但在高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是收获良多,大到PRP和䇹政项目、暑期科研和毕设的完成,小到每次组会的算法、扫文、论文的介绍,甚至是是每次和高老师一起吃饭时的闲谈,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更是深刻接触并体会了科研这个独特领域的严谨、务实却又天马行空的魅力。高老师在科研上的指导让我成功的收获了博士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高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每次论文投稿期、项目结束期,高老师都会尽全力帮助我们修改论文至深夜;每次在我遇到困难或者面临选择的时候高老师都会用她的人生经历的指导我;每次在我懈怠的时候高老师也会提醒我前行。从高老师身上我学会了为人应有的严谨与责任,学到了面对困难、面对自己应有的谦逊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会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帮助。 最后,我真诚的感谢这两年多时光中高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在人生道路中经历了难得的指引和思考,少走了很多弯路。再次感谢高老师对我的帮助,也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在高老师这里得到收获。 |
|
Yuang Liu (刘宇昂)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uration: 2014.03-2016.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Indexing and Query Optimiza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从大二下学期参加PRP项目直到大四毕业,我在高老师的数据通信工程(DCE)课题组中度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光中,我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也幸运地发表了两篇会议论文,并得到了参加国际会议的珍贵机会。我取得的这些成果,与高老师和实验室同学一直以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高老师是本科阶段对我最重要的老师。从初入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到初步的一些想法,再到后期反复修改论文,高老师的指导和引领贯穿始终。每当我的课题遇到一些困难时,高老师总能给出有用的建议,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是single meeting还是文章的修改,她都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亲自进行沟通。高老师对科研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耐心指导使我在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和学术讲演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除了常规的科研工作,高老师还十分关心组内同学各方面的情况。她在我课程学习和申请学校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当我遇到一些挫折时,她也鼓励我多多尝试,增强我的信心。令我最为难忘的是,在我第一次论文中稿后,高老师不仅对我进行一些资助鼓励我参加会议,还像亲人一般嘱咐我各方面的细节,分享她之前参会的经验。在此感谢高老师方方面面的指导、关心和帮助。 在DCE组的科研和工作中,我也结识了很多聪明勤奋的小伙伴。每周的组会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大家的身上我了解了很多有趣的主题和演讲的技巧。在进行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组内成员来来去去,不变的是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认真气氛。 转眼间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DCE组由曾经围成一个小圆桌壮大到了现在坐满整个教室。从前被高老师炫酷的主页吸引的我,现在也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体会和感受。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是我难忘的回忆。最后祝愿高老师事业顺利,愿DCE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
|
Zhaowei Tan (谈兆炜)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 Duration: 2014.07-2016.07 (Co-advised with Prof. Guihai Chen) Minor: Distributed Data Management Project: Metadata Managemen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和高老师第一次相遇是在大二的下学期——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了䇹政项目: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索引设计。幸运的我通过了海审和答辩阶段,获得资助的同时,借此机会加入了高老师的DCE小组。好似鱼儿游入海洋,老鼠掉进米缸,我在DCE一待就是两年多的时间,开启了一段美妙而快活的科研时光。 在DCE小组中,我从一个对相关领域一窍不通的小白,成长为一个知识丰富的大四学生,这离不开组内同学们的帮助。每周的组会是学习进步的大好时光,相关论文的讲解可以深入对某一领域研究的理解,而基础知识的介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假期的扫文是大量阅读相关论文的好机会,而扫文工作的互相分享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一大契机。DCE就像一个融洽的大家庭,同学们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攻克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我很幸运地和其中一些优秀的同学进行过合作,一起完成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是我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高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我仍能记得她一遍又一遍地帮我修改䇹政答辩的PPT,保证项目顺利通过;我仍能记得她和我通宵修改论文,我已经累得不行时,她却笑着说以前经常和学生一起通宵科研;我仍能记得她反复打磨我的出国推荐信,让我的材料看起来更有竞争力;我仍能记得她对我的毕业设计精益求精,对所有出现的小问题一一指正,确保毕设在内容上和格式上完美无缺。高老师的科研能力让我受益匪浅,而她的精神更是鼓舞着我用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探索这个世界。 在我毕业之际,DCE的规模已经接近我刚来时的两倍,所作出的成果也越来越令人瞩目。祝愿DCE能在高老师的带领下越办越好,在世界上形成自己的一股影响力。同时,也希望高老师和学弟学妹注意身体,学习之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即将前往异国他乡的我亦会继续努力,用DCE和高老师教会我的一切不断奋斗,成为一个更好、对社会更有用的人,用更出色的成绩来回报所有帮助我、关心我的人。 |
|
Yuchen Feng (冯榆晨)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UCSD) Duration: 2014.02-2016.07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Sweep Coverage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是在大二下的时候通过PRP项目加入了WVB组,同时也遇到了大学生活中对我极其重要的老师之一,高老师。可以说刚进WVB组的时候,我是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懂,仅仅是怀揣着试一试的想法加入了这个组。就在我对科研的意义感到迷茫的时候,高老师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高老师根据我的基础以及特长,觉得我比较适合做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问题以及近似算法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参考学习的资料。同时老师也一直敦促我要多读论文并且思考每篇优秀paper的优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研究方向。科研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最快地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等等,我很庆幸我能够遇到一位这么负责认真,知识广博的老师,带我进入了科研的大门。 在大学阶段的研究旅途中,除了学会了研究的方法,我还从高老师身上学会了规范。曾经的我对于任何文字方面的内容都是随意书写,格式以及表述都极其地不规范不严谨。但在高老师的组里呆了这么久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如何表达地更有逻辑,如何形成一篇排版严谨的论文,如何简洁明了地设计答辩ppt等等,我突然间意识到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很负责的,常常替我们修改论文修改到凌晨,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即将踏出交大,去远方求学,我会带着高老师教会我的东西,不断前进。对于高老师的帮助,我会用更加优异的成绩来报答! |
|
Weichen Li (李纬尘)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uration: 2014.06-2016.07 Minor: Distributed System Project: Distributed Management for Data Center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是从大二开始进入到ANL实验室的,因为参加了高晓沨老师的PRP项目。从那时起,我逐渐接触到了许多学术方面的领域,比如说组会讨论、期刊会议投稿、论文写作、文献调研等等,期间收获了许多。我在DCE组中参与了组会讨论和论文发表相关的工作,还在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毕设论文的撰写。在ANL的这三年里,我成长了许多,对学术研究和实验室工作有了不少的认识和理解。 在大二的暑假,我参加了小学期的组会讨论,学习了很多分布式索引方面的最新研究理论。而通过整个大二的PRP项目的研究,我完成了一篇多媒体数据广播方面的论文,准备投稿到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INFORMS) Journal of Computing这个期刊。另外,在假期我还参与到了实验室的文献整理工作中,帮助老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期刊和会议近几年来的论文。同时,我还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两次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两次都拿到了M奖,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成绩。在大四,我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有一篇论文已经被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TPDS) 接收,另外还有一篇文章正在修改中,也准备投稿到TPDS。 可以说,在ANL的这些日子我的收获和成果都是非常大的,这离不开ANL的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验室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相比起其它实验室,ANL的工作环境很严谨认真,高老师和吴帆老师都很认真负责研究学术指导学生,不像一些其它实验室的老师像蒸发了一样经常找不到人。而ANL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无论是在组会出席方面还是工作成果方面,学生们都会受到一定的锻炼,有一些压力我觉得是挺好的。最后祝愿ANL越来越好,成果辈出! |
|
Yi Bian (边艺)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uration: 2014.09-2016.07 Minor: Query Optimization Project: Geographical Indexing Design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大一时我修读了高老师的离散数学课程,课堂上的她热情有活力,非常平易近人,同时又十分严谨。后来出于对科研的好奇,我参加了学校的prp项目,并选择了亲切的高老师作为我的导师,加入了由她带领的DCE小组,也随之而来开启了一段受益匪浅的科研时光。 在DCE小组我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一开始我对科研一无所知,但此时此刻我回顾过去,感觉自己在DCE组的这段时间中渐渐地积累了很多科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每周的讨论班上我总能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高老师总结提炼讨论班上论文的要点内容,帮助我们掌握从其他论文中学习和吸取经验并获得灵感的方法。 高老师是一个非常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她热心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科研状况。我在每次和老师meet中都能收获很多。高老师非常细心严谨,她教会我们如何写出格式规范的文章,教会我们注重细节,这些都是终身受益的财富。记得第一次和高老师meet时老师同我探讨我最近读论文的收获,问我感兴趣的地方,并帮我确定了我很喜欢的研究方向,让我在之后的科研学习和思考中一直围绕着我很感兴趣的内容。还有老师熬夜帮我修改论文,看到论文修改版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撰写有着诸多不足,这些老师都一一指出,让我印象深刻。 在出国留学申请时,老师为我撰写推荐信,帮我指出简历上的格式问题,为我提出了许多简历修改意见,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很大帮助。我非常感谢高老师,感谢她带给我丰富又愉快的科研时光,感谢她一如既往的亲切热心和悉心的帮助和指导。衷心希望高老师和她的DCE组能越来越好! |
|
Qiang Wan (万强)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Rice University Duration: 2014.09-2016.07 Min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rojec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Network and Search Engine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时光荏苒,在高老师的ANL实验室待了有两年之久,有颇多的收获与感想。 两年之中,我分别参加了高老师名下的两个小组SNA和DCE。说来我也算是SNA小组的“元老”之一了,每周都会在一间玻璃房内进行组会。组会在学校本科生中算是很难得的机会,不少人都是为了完成毕业设计才参加,而我们几个人基本是为了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一步顺利的话向会议投稿)。后来的DCE组会则是规模庞大许多,每次都有几十人,我每次开会都有种这是上课的感觉。 虽然组会不算学校的学分,更不是什么强制活动,但大家都很珍惜这些机会而尽可能参加。因为组会是开阔视野的绝佳机会,内容形式都很多样,而且经常可以从其他人的讲解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灵感。组会的其他成员交流起来态度都特别好,而且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可以相互帮忙学习。这两年每周一次的组会让我对认识到交大的学习不止简单的上课、自习、考试,还有在实验室的成长与历练,这些对我都是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下高老师。高老师工作严谨、关爱学生,阅历丰富又从不浮夸。这些都是我切实的感受。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她会督促并帮助你解决问题,而在生活上又照顾我们的感受。犹记得写推荐信时的认真负责、组会亲自讲解作图时的不时调侃、毕设阶段的一丝不苟等等,让我的学习能在昂扬的状态下努力向前,实为交大中对我影响力最大的良师益友。 十分感谢老师两年来的指导,感谢ANL各位小伙伴的友爱互助,也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珍惜当下,为自己和老师负责。祝ANL实验室能越办越好! |
|
Peng Yuan (袁鹏)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Duration: 2014.03-2016.07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Relay Network and USRP Te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Working in the Advanced Network Laboratory was a golden experience for me. I joined the lab in September 2013, when I was only a sophomore student, and worked there for two years. Along my interaction with Prof. Gao and other scholars in the lab, I found this lab a wonderful for learning, researching, and growing. The work in the lab is always challenging, yet it is not impossible; it usually requires lots of self-learning and individual thinking to accomplish, and through this process, one can learn the fundamentals of doing researches. The atmosphere in the lab was also excellent – everything is open to discussion, every question and idea will be carefully reviewed, and everyone is dare to try and dare to fail. In addition, scholars in the lab always share one probe: “learn to question, and learn to learn”, which is indeed what I valued most in the ANL lab. Now after two years’ training in the lab, I am capable of asking key questions to a problem or in a project. All these won't be achieved without Prof. Gao, a devoted researcher and a good friend of us. She is nice to everyone and assigns tasks according to our interests; through sharing her happiness with us and chatting in groups (and sometimes bringing us surprises), she made the lab a family. For me, not only did she give me many advices for my research, but also offered my guidance for my life and career. I truly value my years in the ANL lab, and sincerely appreciate the help and guidance from Prof. Gao and other members in the lab. So many thanks to you, and hope everyone in the lab have a brighter future. |
|
Chang Lou (楼畅)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uration: 2014.02-2015.07 Minor: Wireless Network Project: Routing Optimization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高老师是大学里对我最有影响的人之一。我从大二加入高老师带领的WVB(无线虚拟骨干网)学习小组,从一个对科研一无所知、常识匮乏的本科生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知识是有门类的,而锻炼得到的科研能力则是通用的。高老师特别重视对基本科研技能的培养,比如如何快速了解一个领域,如何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写论文的注意点,甚至不同会议接受文章的风格等等。后来我才知道,遇到一个愿意手把手带你入门的导师是十分难得的。 高老师另一个给我很深印象的点是,她真正关心学生个人的发展。在WVB时每周高老师都会带领小组成员看paper、补充算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我在那时因此获得了受益终生的习惯。后来忙于留学申请时参加组里的活动也少了,但是高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依然一如既往,贯穿了我的本科生涯。 其实我也一直想找个这个机会向高老师说一声谢谢。大学四年一直以来,麻烦高老师的地方多得我自己也数不清了。从参与WVB的活动,到第一次写论文,后来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数模比赛,申请出国请高老师写推荐信,到最后在外面实习还是找高老师帮的忙。有些话我真的早该说的,但是后来也一直没有好意思发。我很感激高老师一直以来给我提供的种种帮助。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实际的方式回报。 |
|
Yueqi Hu (胡悦麒)
Currently: SJTU Duration: 2014.09-2016.07 Minor: Metadata Management Project: Evaluation on Metadata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从实验室的经历中收获很多: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能够吸收到不同的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了解到组内各式研究课题。虽然自己相对于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仍铭记着高老师说的“做更好的自己”,只需要比曾经的自己更努力更优秀也是成功。也感谢组内的小伙伴们,不管是科研课题的探讨请教还是校园生活的互帮互助,这些都让我感受到ANL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亲情的大家庭。学术研究的前路终究是坎坷的,但我并不是孤军奋战。 |
-- Grade 2011 --
Libo Gao (高立波)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Waterloo University Duration: 2014.03-2015.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Indexing Design, Data Center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高老师是我学术学习上的启蒙导师。在进入DCE小组之前,我对科研的认知仅限于走在电院楼透过大玻璃窗看到的埋头苦干或热烈讨论,直到加入了DCE小组,我才感受到做学术那细腻而深刻的另一面。 说细腻是因为在实验室,高老师非常严谨,要求我们对每一个方面或每一个细节都考虑细致入微。印象很深的是有回准备投稿DEXA,我把论文打印出来给高老师看,第二天meeting的时候,高老师把文章中每一个变量没有用/math{}输出以及标点符后没有加空格的地方都标注出来了。 说深刻是因为做学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不断的自我否定,有时做了一半发现前提是错了,只有经历了多个这样奔溃的瞬间,才能得到最终的结论。在我刚进DCE小组的时候,高老师让我尝试在Bcube中建立双层索引,我仔细看了看相关论文,发现多维数据的检索上似乎还能再做改进,第一次做学术就自己找到了切入点当时非常兴奋,但没想到之后长达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进展,怎么也想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所幸之后多跟高老师讨论,每次讨论完都思路清爽,对问题的解析也更加清晰了。正是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才帮助我在学术学习上一步步前进。 从大三寒假加入DCE小组,不知不觉学术生活占据了我本科四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个友爱的小组中,认识了笑爷,涛哥,洪杨哥,颜艳姐,刘宇昂,谈兆炜等很多非常优秀的朋友们。也非常感谢从高老师那受到的指导和照顾。这段经历会是我难忘,珍藏的记忆。 |
|
Yuxiang Chen (陈宇翔)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uration: 2013.05-2015.07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Distributed Control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Senhong Huang (黄森洪)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06-2014.09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Topology Design and Analysis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PRP项目阶段中,高晓沨老师言传身教,在我项目进展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耐心的辅导。刚刚步入大二的我一开始对于数据中心一窍不通,高老师带领着研读近3年的paper,总算有所了解,然后确定研究方向,在数据中心的硬件和拓扑中深挖,期间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的研读、presentation、做PPT等,然后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会了LaTeX,这些研究的技能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平时的学习指导中,高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学生聊家常,谈人生,同时给予了很多生活上的帮助。感谢高老师在PRP的科研工作中的悉心教导和栽培。 |
|
Bo Fu (傅波)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06-2014.09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Hardware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DCN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进入ANL实验室成为高老师的学生是大一结束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一年半的PRP课题时间里面,高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认真,严谨,博学。每次的学术讨论会以及算法讨论课上,老师都能传授给我们很多知识,这也让我们收获颇丰。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做presentation,老师都很注重其中的细节,体现出高老师在学术上的严谨认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学术能力以及做演讲的能力。另外,老师也会尽其所能帮助我们,在我们有问题困难的时候帮我们解决,帮我们写推荐信等等。一年半的时间,在ANL实验室收获很多,体验到了实验室既学术又愉快的氛围,也希望之后ANL实验室越来越好,希望老师带领更多优秀的同学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
-- Grade 2010 --
Wanchao Liang (梁万超)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uration: 2012.07-2014.07. Minor: Distributed System Project: Distributed Management, Hybrid Data Center Network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进入高老师的研究组是在大二下学期的事情。机缘巧合我进入了WVB小组,从大二暑假便开始从事无线网络相关的研究。这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是我整个本科生活中收获最多的一段经历。刚刚进组的时候开暑期班,要求我们每个人就Prof.Du的书分章做presentation,当时的我除了课程之外从来没有读过如此技术性,需要大量数学证明与推导的英文书籍,也并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科技文献的presentation。高老师并没有对我放弃治疗,耐心的讲解如何进行一个严谨的学术报告,如何逐步走入学术的领域,进行科研。在这样的熏陶下我逐渐对科研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开始通过讨论班确定了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给未来进一步科研打下了基础。 在学期的正常进行过程中,我们小组每周都会开组会,锻炼我们的做报告技巧的同时通过阅读论文增长我们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每次组会之后也会有single meeting的时间,高老师十分关心我们每个人的进展,每个人不同课题有着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像我自己平常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苦难和挑战,很多时候觉得遇到了瓶颈,但高老师都能一一给予解答并且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我研究的思路更加宽广,让我越过了研究过程中的无数个坎。 很多时候觉得科研和课程一起太苦,但当看到高老师每天除了上课,为了科研总是奋战到深夜的时候,就觉得我所谓的这些苦不值一提。不仅在科研上矜矜业业,高老师也是我生活中的导师,每当我生活中遇到难题,或是申请过程中遇到阻力的时候,高老师总是用她丰富的经验认真帮我分析,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指导,在此真诚的谢谢高老师的帮助。实验室的大环境也很好,很多时候都会组织体育锻炼和聚餐活动,让人感觉真的就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做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paper更是如此,一次一次的论文修改也是自我的不断提升。怀念电信群楼328&3011那深夜不灭的灯光,怀念那些为了修改论文和小伙伴或独自熬夜的时光,怀念交大寂静的深夜与清晨。怀念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年。 |
|
Fan Li (李凡)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Duration: 2012.10-2014.07. (Best Bachalor's Thesis@CS.SJTU) Minor: Data Engineering, Data Retrieval Project: Cloud Service, Data Retrieval Proces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高老师实验室的两年学习经历是宝贵的,无论最终是向学术界或工业界发展,这三样东西对我的成长影响重大:学术态度,经验和思想交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高老师丰富的经验为我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也萌发了我的留学意向;而同样也是在这个实验室里,我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聪明人,开阔了自己的思想。在高老师的推荐下,我顺利申请到了美国UCLA计算机专业,15年12月份毕业后现在已入职Google。欢迎学弟学妹们来交流,Email: fanli.cs.ucla(at)gmail.com |
|
Binjie Li(李彬杰)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Dartmouth College Duration: 2013.08-2014.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Multi-Level Indexing System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跟随高晓沨老是做科研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应该说这一年多的时间是我大学本科四年里收获最多的一段经历。在进入ANL实验室的DCE小组之前,可以说自己对于科研是小白一个,但是在之后的一年多里,通过固定的讨论班以及和高老师的single meeting,自己逐步确立了感兴趣的方向并渐渐熟悉了相关的学术领域。 一直以来,高老师都很关心组内的每一位同学,经常会主动问及我们最近的进展,也非常乐于和组内同学进行single meeting来交流想法。如果说每周的讨论班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自学过程,那每次和高老师的single meeting对我来说就是收获颇丰的画龙点睛。每次当自己苦思冥想而且研究遇到阻碍时,和高老师的交流都会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并且有所启发。在每次单独交流后,都会在高老师的点拨下获得新的思路和想法,而正是一次次这样的点拨,让我最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对想法进行了撰写然后投稿了相关会议。 除了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高老师对于科研的态度和随和的为人也让我印象深刻。记得当初临近投稿的一段时间,高老师自己也非常忙,但是即使到了晚上11点多,她还是坚持和我单独开会商讨论文相关的事宜,并且依然认真地帮我审核了论文地每一部分并提出不少地意见,最后等到讨论完已然过了12点。我觉得有这样态度的老师带着做科研,组内的同学应该都会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除此以外,在平时的交流中,高老师也会关心同学们其它方面的一些情况。比如对于我,就和高老师交流过自己选校的想法,包括之后学习研究的规划等等。作为过来人,高老师也给我提了不少醒,可以感受到她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跟随高老师最科研的日子让我感受颇多收获颇多,虽然有过压力和退缩,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充实。在实验室的这段日子对我来说将是永生难忘的经历。 |
|
Xiao Meng(孟笑)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Waterloo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12-2014.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Metadata Managemen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在DCE的一年半时间,是非常珍贵而美好的记忆。高老师悉心的指导、敏锐的洞察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为我打开了科研的大门,让我接触到了数据中心里众多火热的课题,引导我走进了数据库的世界;而在科研之外,高老师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前途规划,真诚为学生的人生选择出谋划策。在DCE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元数据管理。在海量数据的存储中,元数据同样具有很大的数据规模。如何有效管理元数据,使指向元数据的I/O服务能够具有高可用、高拓展的特性,是一个有趣的课题。在DCE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数据索引及元数据管理的相关成果,并针对潜在的优化进行了分析,为之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基础,这期间高老师的指导与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高老师,感谢ANL! |
|
Yuanfang Xia (夏元昉)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Zhejiang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07-2013.12 Min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roximation Project: Wireless Sensor Cluster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
|
Jie Dong (董洁)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Zhejiang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10-2014.3 Minor: Multimedia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Video-on-Demand, Multimedia Data Dissemination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很高兴有机会跟随高老师进行学习。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高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也身体力行的让我收获了很多。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都让我不断的反思和成长。同时我也十分佩服高老师的旺盛精力和涉猎之广泛,让我充分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缺失,向着高老师的目标前进。十分感谢高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谢谢高老师。 |
-- Grade 2009 --
Xin Lu (陆欣)
Currently: Ph.D.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03-2013.07 Minor: Data Engineering Project: Data Broadcast, Indexing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我大三下学期报名参加了高老师的PRP项目“无线网络环境中的数据索引与获取”,并因此进入高老师的实验室开始科研。由于之前阅读过一些无线网络领域的论文,我以为做这个内容相关的PRP项目会比较轻松。但真正开始项目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实现的过程还是有很多难点。那个学期,我每周和高老师会面讨论一次,每次我都会带着很多问题。无论是系统设计的思路,还是算法的细节,高老师都会耐心地讲解,使我进步得很快。在我对项目的思路感到迷茫时,高老师帮我挑选出几篇相关文献,使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前沿和涉及的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 从开始着手实现系统到第一次完整地搭建出系统我用了约4个月的时间。这中间因为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困难,我几次想过放弃。针对我的思想波动,高老师给予了我鼓励和一定的批评,帮助我回到了正常的科研节奏。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系统第一次正常运转时我内心止不住的激动。在系统搭建完成后,高老师和我一起又花了很多时间优化算法和写论文。当时我还没有写过会议论文,对论文的构思、格式很多方面都不了解,LaTeX、 Visio这些常用的工具都不会用,英语写作能力也远远达不到要求。高老师在这些方面都给予了我详细的指导,并帮我多次修改论文,使我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不仅让我得以在申请博士生项目之前顺利发表论文,也帮助我在托福考试的作文部分取得了比之前高得多的分数。 在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高老师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在她的指导下,我和新加入的研究生同学一起在原论文的基础上又完成了新的论文,在系统性能、理论分析方面都更加完善,并顺利发表在了2013年的DASFAA会议上(CCF B类)。回想这段科研经历,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高老师不仅自始至终给予我正确的指导,而且也付出很多时间修改我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确保项目进展的同时帮助我快速地培养起基本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和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现在的科研和学习仍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
|
Wei Wei (魏炜)
Currently: Master Stud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Duration: 2012.04-2013.07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Hybrid Data Center Network, Virtual Machine Placement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和高老师合作了一年半,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高老师的认真负责。还记得赶infocomm的时候,我们论文写作水平不行,逻辑不是那么清晰,试验结果表述的也不好,高老师就和我们一起挑灯夜战,在实验室一直改论文到天明。还记得当时高老师还买了外卖帮我们补充能量,很是贴心。 高老师学术功底深厚,非常善于近似算法,证明上界下界都是得心应手。不但如此,高老师还乐于传授她的知识给学生,还记得当时高老师给实验室开了近似算法的讨论班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高老师不仅是学术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在高老师实验室不仅能学到学术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当时很多事情做的不好的时候,高老师都会提建议还经常那个会给我讲过去自己经历过得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我自己遇到问题,要做选择的时候,也会想起高老师这个后盾,和高老师聊完就会有很多新的启发。 最后衷心祝高老师实验室越来越好! |
|
Xuanzhong Wei (魏晅中)
Currently: Engineer at DeNA, Tokyo, Japan Duration: 2012.04-2013.07 Minor: Data Center Network Project: Hybrid Data Center Network, Wireless Cache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对于高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认真和负责。她不仅是对研究、项目认真负责,还对学生十分认真负责。高老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非常不错的参考意见。是一位难得的、平易近人又能请教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老师。另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高老师是十分积极的,想要取得学术成果的同学,可以跟随高老师的脚步。 |
|
Fengwei Gao (高丰韡)
Currently: Engineer at Bank of Shanghai Duration: 2012.03-2013.07 Minor: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Project: Virtual Backbone Construction, Approximation Analysis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大三下时,我报名参加了高老师的PRP项目《新一代无线网络(4G)中的排序、信道分配与虚拟骨干网优化问题》。当时的我,对科研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研究方法等更是一窍不通。高老师从头开始,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如何如何进行理论研究,研究的方法和流程,研究重点的选取,和阅读文献的方法,以及许多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以及技巧。通过每周与高老师见面和谈话,交流研究心得,我不断地纠正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努力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并且使我能快速进入角色,明确研究任务。这个项目使我对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培养了我对虚拟骨干网相关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到了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了。在高老师的指点下,我已经对虚拟骨干网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的毕业设计是基于PRP论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在论文的研究方案论证阶段,高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并且指导我完成了整个问题的论证。在算法设计的阶段,高老师指出我设计的算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指导我进行完善。 而在模拟测试阶段,高老师指导我如何进行模拟测试,以及数据如何进行比对。在论文撰写阶段,高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写作和修改论文,指出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最后,在论文答辩前夕,高老师还认真仔细地审核我所准备的材料与PPT,使我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答辩,为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回想起在高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蜿蜒,但是在这段时间中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提高,更是思想、心理等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和成熟。虽然现在我离开了校园,踏上了工作岗位,从事着与研究方向交集不大的工作,但事实上,高老师的谆谆教诲同样使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方法和态度是我在高老师组里学习和研究的一年半时光中所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必将终生受用。谢谢您,高老师! |
-- Grade 2008 --
Bocheng Xu (徐博晟)
Duration: 2012.03-2012.07 Thesis: Distributed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Virtual Backbone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 题目: 构建无线自组织网络多重虚拟骨干网的分布式算法
Publication:(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publication list)
Comments:(Click to show and hide the comments)
由于个人发展方向的原因,直到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我才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即便如此,高老师从毕业设计之初,就给予我充分的选择自由。在我没有任何Ad-hoc Network中相关概念和技术的情况下,高老师给了我相关领域的背景资料和研究成果,并且鼓励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选取毕业设计的课题,使得我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在学习背景知识的过程中,高老师通过简洁而具有针对性的小作业,让我迅速认识到“通讯过程”是整个Ad-hoc Network中最核心的难点,对整个课题有了准确的理解和充分的准备。 在工作过程中,高老师对工作进度掌握相对宽松,但是替我重点把握了背景学习,算法研究,实践操作,到完成课题等不同阶段间的转换时间点,使得我的工作可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最后课题的成功完成也离不开高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定期的交流使得我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每次我遇到困难和疑惑的时候,高老师并不会早早就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透露给我,而是明确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正是在这种指导下,我才能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保持自己个人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同时,避免了经历大量的弯路。这也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一点。 在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之后,高老师不辞辛劳,为我多次修改论文;在投递论文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工作原因,从成稿,到改稿,再到定稿,都是高老师亲自为我修改论文,使得我们的工作成果最终能够成功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回想整个毕业设计,高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自由和负责。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挖掘学生自身探索和研究的潜力,并且在关键问题上给予明确负责的指导。这样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结合老师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帮助,是我们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需要的。即使日后在工作岗位中,优秀的探索钻研学习能力,也是你自身竞争力最核心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