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25级研究生优秀生源选拔活动通知

发布时间:2024-05-24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 1984 年,目前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科方向的创建则可追溯到 1958 年,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学科。2023 年国际知名CSRankings 排名国内第 2,US News 排名国内第 4。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系积极调整学科方向,形成了并行与分布计算、系统软件、密码学与计算机安全、智能人机交互等优势研究方向。拥有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高吞吐量云计算、后量子密码与侧信道分析、操作系统内核安全、情感脑机接口、复杂场景下行为视觉理解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研究成果。计算机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以计算机科学家为培养导向的致远荣誉计划和以人工智能卓越人才为特色的吴文俊荣誉博士班,培养了一批学界精英人才和业界领军人才。

为进一步增进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对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的了解,现开展2025级研究生“优秀生源选拔”活动。欢迎有志于来计算机系深造的优秀学子(202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参加!

 

一、选拔对象

申请人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品德优良,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理工科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

4. 学业成绩优秀,本科前五或前六学期成绩的专业排名在前30% ,C9高校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5. 英语要求:CET6≥425或新TOEFL≥90或IELTS≥6.0。

特别优秀者第3、4条可适当放宽(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竞赛获奖等)。

 

二、活动安排

直博(推免直升博士)、直硕(推免直升硕士)优秀生源选拔活动暂定以现场选拔的形式进行,简要流程:

直博、直硕招生专业

2025级计算机系研究生“优秀生源”活动面向校内外学生选拔,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和电子信息(专业型)专业(含联培基地、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1、集成电路专项2),具体以当年招生政策为准。

 

专业名称

学位

类型

说明

选拔安排

(仅供参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

直博

 

 

直硕

招生专业(暂定):

学术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招生)

专业学位: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培基地等招生方向)

暂定:

7月10日-15日

 

1: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介绍

2022年起,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招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计划研究生,着力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硕/博士)后备人才。在该专项中,院牵头了人工智能、半导体、关键软件、网络安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慧能源6个领域的建设工作,目前联培合作的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子、中国电科、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国船舶、中国商飞、海思等近20家单位。进入该专项计划的学生采用双导师指导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联培单位完成后续的学习和科研。硕士基本学制3年(第1年在校内学习,第2年起进入联培单位学习实践),博士基本学制5年(前2年在校内学习,第3年起进入联培单位学习实践),学位类型为全日制专业型学位,计算机系招生专业为085400 电子信息(硕士、博士),学费根据国家及学校政策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毕业后就业及未来发展将获得专项支持,具体以当年招生政策为准。

 

2: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专项介绍

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专项以“需求牵引,项目驱动,一线实践,团队指导”为原则,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中装备、先进计算等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专项学生采取工学交替模式进行培养,配备校企双导师,学生依照培养计划和导师安排赴联培企业一线开展科研实践(硕士在联培单位时间不少于1年,博士不少于2年),学位类型为全日制专业型学位,计算机系招生专业为085400 电子信息(硕士、博士),学制学费参照上海交大普通专业学位硕博士标准,具体以当年招生政策为准。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2024年5月24日—6月20日

2.登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 点击“申请报名编号”进行网上报名:http://ga.sjtu.edu.cn/zsgl/xlygl/default.aspx

备注:

1)每个学生只能填报一个志愿,报名系统中“专项计划”按意愿选择,在入围时作为参考(其中工程硕博士专项、集成电路专项仅作为意向收集)。

2)直博报考导师说明:直博报名时填写的导师是初步意向,可与最终拟录取导师不同。导师名单可暂参考2024版电院博导名单(计算机系博导招生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https://www.seiee.sjtu.edu.cn/via/yjspy_zsgz_bszs/8096.html每年动态调整),如有特殊情况请在备注栏说明。

3)直硕填报专业说明:直硕报名时申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考核完成后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5年优秀生源选拔复试方案》确定录取结果。电院招生专业目录可暂参考2024年https://yzb.sjtu.edu.cn/info/1022/3793.htm,相关联培基地招生简章可暂参考2024年https://yzb.sjtu.edu.cn/info/1022/3805.htm,如有特殊情况请在备注栏说明。

4)直硕学费说明:学费参考:https://www.seiee.sjtu.edu.cn/yjspy_zsgz_sszs/10049.html ,最终以交大财务处网站公示为准。

 

四、申请材料

请通过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材料,复试时提交纸质版,报名材料不予退回。

1.申请表文末下载(签名部分手写)

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所在学校或学院教务部门公章)

3.本科前三学年(或前五学期)学习成绩专业排名证明(需加盖所在学校或学院教务部门公章)

4.英语CET6或新TOEFL或IELTS成绩单

5.身份证和学生证

6.其他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备注:

上海交大电院学生申请材料中的“本科成绩单”及“专业排名证明”可暂不上传至报名系统,待报名结束后由教学管理部统一操作,纸质版另行通知领取。因查询时段不同,可能与学生在报名系统填报时查询到的排名有差异,最终以教学管理部提供数据为准。

 

五、选拔考核流程

1.初审:招生工作小组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业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确定入围资格,将以电子邮件和短信形式于复试前通知入围学生。请确保在报名系统中填写的邮箱和手机号码正确,并保持联系方式畅通。

2.复试:7月中旬,直博、直硕在交大闵行校区进行,入围后留意邮件通知。

3.复试排名查询:7月末。

 

六、优秀生源选拔结果

选拔活动中表现优秀者将获得优秀生源身份,优秀生源者如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资格,学院将结合各基层单位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免初试攻读2025级直博生/直硕生,额满为止。

若已入围的直硕生取得拟接收直博的导师同意,则可转相应的直博生复试,根据复试结果确定是否可转直博生优秀生源。若待录取的直硕生在教育部推免系统中改为直博生报名,且拟接收直博报名的导师同意,则可转相应的直博生优秀生源。若待录取的直硕生在教育部推免系统中改为同一基层单位的联培基地或专项报名,则根据招生计划转相应的联培基地或专项录取。

 

七、其他说明

1.本系优先通过优秀生源选拔招收推免生,7月份批次额满的专业,9月份不再选拔。未招满专业9月会面向校内外发布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招生通知,请保持关注。

2.助力考生全方位了解电院及各招生单位情况,院将赴南京、成都、西安、武汉、北京、天津进行现场答疑(详细安排:https://mp.weixin.qq.com/s/-Nlm4TbpbWs9lWRClz06Bg),和院老师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院人才培养特色和研究生招生政策;并暂定6月6日晚6点于腾讯会议(会议号:663 100 640,会议密码:123456)进行招生宣讲,计算机系也将在本次宣讲中介绍本系情况,同学们参加。

3.考生填报的所有信息和提供的辅助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如弄虚作假取消入围资格,对于获得优秀生源身份的学生,取消优秀生源身份,并通报所在学校。

4.本次选拔活动暂定在交大闵行校区进行,相关宣传活动请关注本通知后期更新。

5.本办法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解释,其他条款参照《上海交通大学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执行。

 

八、咨询方式

1.常见问题:查看电院官网(https://www.seiee.sjtu.edu.cn/→人才培养→招生工作→问答咨询:https://kdocs.cn/l/ck5Ugjm9WwpH

2.其他问题:请联系电院教学管理部或计算机系负责老师

电院教学管理部 许老师(直博):xuli_panda@sjtu.edu.cn

电院教学管理部 马老师(直硕):jinglema@sjtu.edu.cn

计算机系 杜老师:du_xd@sjtu.edu.cn


附件:

2025级优秀生源选拔申请表-直硕

2025级优秀生源选拔申请表-直博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24年5月



联系我们 webmaster@cs.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版权所有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