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各类竞赛和项目中不断打磨
他在一次次课题研究中坚定信念
他在新环境、新机会中丰富经验
他心无旁骛、追求卓越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进之路
姓名:杨岚青
院系:电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曾获荣誉: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优秀论文提名奖、2018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二等奖
毕业去向: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任助理研究员
杨岚青,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4届博士生,来自网络计算研究中心,师从薛广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计算与智能感知。博士期间共发表CCF A类论文10篇,CCF B类论文6篇,多篇文章发表在USENIX SECURITY、USENIX NSDI、MOBICOM、UBICOMP、IEEE INFOCOM、TMC等国际知名期刊会议上。2022年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从事无源超表面声音探测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顶级会议USENIX NSDI 2023。杨岚青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博士期间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作为主要人员研发了与航天八院合作的设备长周期故障诊断项目和小样本目标检测等项目。研究成果MagPrint获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优秀论文提名奖;2018年11月获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二等奖,并在国际车联网应用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此外,杨岚青已申请4项相关领域的专利。
【以梦为马,扬帆启航】
杨岚青大三时进入李晓瑜教授的SundataGroup实验室,激发了他对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情。他投身于数模竞赛的战场,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连续两天三夜,夜以继日地建模、编写MATLAB代码,追求完美的解决方案。天池数据大赛上,他灵活运用机器学习组件,最终成功应对百万级实际数据集的挑战。
暑期的股票预测平台研发项目,杨岚青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一心扑在研发上,他针对传统方法如tf-idf的不足,深入研究了word2vec等前沿的深度学习模型。这一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模型效果虽然很好,但当模型需要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调整时,却遭遇了诸多困难。
这次挑战让他产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他不仅渴望运用这些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工具,更想深入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和运作机制。他的这份热情和决心,也推动了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SundataGroup实验室研究团队合影(右一为杨岚青)
【饮水思源,勇担使命】
杨岚青始终坚持“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的信念。博士学习期间,他致力于解决移动端电磁感知精度低、感知距离受限等技术挑战,提出多尺度一体化电磁感知技术、基于电磁-声音媒介的高精度感知技术、基于电网传输的远距离电磁感知等技术方案,相关研究发表在USENIXSECURITY、IEEE INFOCOM等知名国际会议上,并因该领域成果获得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优秀论文奖提名。同时,相关研究技术也应用在多项重点课题项目上,如航天关键设备的长周期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点云小样本目标检测项目等。。
【思想碰撞,见贤思齐】
杨岚青在科研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和追求。2022年,他获得了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并在邱锂力教授的指导下,深入探索无源超表面声音探测的研究领域。
面对全新的课题和更高的研究要求,杨岚青展现出了极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不断推敲新的想法,勇于推翻已有的结论,重新开始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验证工作。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时光不仅丰富了他的研究经验,还让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会议USENIX NSDI 2023上发表。
杨岚青2022在广州参加CWSN物联网学术会议
【良师益友, 携手共进】
导师薛广涛教授、陈奕超副教授
实验室博士生合影(第一排右二为杨岚青)
科学研究本是一个孤独求索的过程,幸运的是,杨岚青身处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薛广涛教授是实验室负责人,他以举重若轻的态度和深刻的见解为杨岚青和团队提供了宝贵指导,经常在组会上开解大家:“科研比拼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得失。”陈奕超老师对待事情一丝不苟、勤奋负责,不断提升团队的科研品味,鼓励大家追求卓越。
正是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让杨岚青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再孤单。他深感庆幸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并在这里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在这个大家庭的熏陶下,毕业的5位博士同学都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做科研的道路,他们将继续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未知的领域。
杨岚青在科研道路上的专注和执着鼓励着他不断前行,他聚焦于国际前沿研究,博士期间始终致力于系统性解决智能感知领域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先进制造、航天等一系列重要行业,取得了多项成果。
入职交大以后,杨岚青将继续致力于智能感知领域的研究,努力创新,集中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进步贡献力量。